趁著比賽空擋,來公布一下 Sidoli Radio 小島裡 網站上線,並聊聊過去半年我在忙什麼。
從今年一月開始,陸續好幾個朋友被我打擾,不斷發出邀請,希望大家能來大稻埕的小島裡,留下屬於自己的一段故事。過去數月,我聽見了好多好有趣的事情,每個人身上背負的夢想,世代承襲的脈絡,對居住地的愛恨糾葛,讓人覺得台灣的每一處土壤,原來翻開都會泛香。
我開始會走在大稻埕時聽周圍的聲音,會注意附近毛線行與西裝店的老闆,會在迪化街時聽老闆阿姨們講什麼,我問一起在大稻埕的朋友,你們聽見了什麼?每個人記得的都不一樣。於是我們逐漸在聽覺裡拼湊起土地的聲層,就像地層結構累積,一段一段一層一層一疊一疊,聲音的韻律就這樣傳導在街區巷弄、鄉鎮田野、森山里海,有自然的、有人聲的、有器物的、有動物的,打開耳朵,好像我們還能走得更遠。
疫情改變了很多事情。對時間的衡量與對愛的斟酌,都變得不一樣。實際上,只是短短半年,這些錄音故事當中,有人轉換跑道、有店改頭換面、有位長輩,已經離去當天上神仙,我們留下的剛好是非常珍貴的最後記錄,我們當初都沒有想到。
這件事情讓我知道,聲音可輕如鴻毛,也可重如泰山,更是時代的聲軌,為人事物的某個時間刻劃下生命的戳記。
加入 方序中 與 游智維 的新團隊,我曾經聽朋友說你們三個那麼浪漫真是糟了,這句糟了有很多意味,姑且不究,但說真的,陪著兩位好友一起追尋台灣島嶼上的聲音故事,只為了我們真的想為現在的台灣留下一些珍貴的什麼,這個初衷沒有變。
我常說我往來台日工作數年,走訪許多縣市町村,看過許多日本改造地方的案例,嚮往他們的設計如何改變文化資產觀看的角度,每個人都努力造橋鋪路,十年百年,文化就會變得更美一點,走更遠一點,影響更深一點,回頭看,我總會希望能為孕育我的土地貢獻點什麼,我想我身邊很多人都是一樣傻,走這漫長路。因為台灣歷史猶短,卻豐富喧囂,我們正在累積自己的百年。
現在只是起點。